Hyperliquid逆襲:HYPE幣價狂飆,巨鯨踩坑,鏈上Perp需求強勁

從FUD到市值飆升:Hyperliquid的逆襲之路
HYPE幣價狂飆,巨鯨級空頭慘遭滑鐵盧
幣圈風雲變幻,曾經被質疑聲浪淹沒的 Hyperliquid,如今猶如浴火鳳凰般再度崛起。5月22日,隨著比特幣(BTC)價格一路高歌猛進,突破11萬美元的歷史關口,Hyperliquid 的原生代幣 HYPE 也跟著水漲船高,一舉突破30美元大關,24小時內漲幅高達驚人的 14.79%! HYPE 的總完全稀釋估值(FDV)也因此穩穩站上了290億美元,成功躋身加密貨幣市值排名前14位的寶座。這簡直是幣圈一齣精彩的逆襲大戲!
然而,幾家歡樂幾家愁。就在 HYPE 幣價扶搖直上的同時,一位眼光獨到的巨鯨卻不幸踩進了坑裡。這位大佬早在5月8日就看空 HYPE,在20.4美元附近大舉做空,以5倍槓桿豪擲了價值高達 5714 萬美元的 HYPE。可惜天不遂人願,HYPE 的價格一路飆升,導致這位巨鯨的倉位目前已經浮虧高達1880 萬美元。為了避免被強制平倉,這位老兄可謂是焦頭爛額,不得不三次追加保證金,就在兩小時前還「狼狽」地增投了 204 萬美元的 USDC,生怕倉位被無情地清算。真是讓人捏一把冷汗!這種高槓桿操作,風險與收益並存,一個判斷失誤,可能就是血本無歸的下場,比《血謎拼圖》還刺激!
數據創新高,Hyperliquid展現鏈上Perp強勁需求
與此同時,Hyperliquid 官方也發布了一則振奮人心的公告:其平臺數據在今日創下了多項歷史新高!其中包括未平倉合約總額(OI)達到 89 億美元、24 小時交易手續費達到 540 萬美元,以及 USDC 總鎖倉量達到 32 億美元。這些數據無疑證明了 Hyperliquid 在鏈上永續合約(Perp)交易領域的強勁需求和領先地位。
試想一下,就在兩個月前,Hyperliquid 還深陷金庫險些爆倉、「去中心化」FUD 危機的泥潭。當時,Bitmart 創始人 Arthur Hayes 甚至在 X 平台上直接向 Hyperliquid 开炮,直言「HYPE 將回到起點」,並呼籲大家「停止假裝 Hyperliquid 是去中心化的」。言辭之激烈,可見當時市場對 Hyperliquid 的質疑之聲有多大。但如今,Hyperliquid 卻用實力證明了自己,成功走出陰霾,重新贏得了市場的信任。
中心化與效率的權衡:Hyperliquid的生存之道
在 JELLY 軋空事件平息後,反而有越來越多的巨鯨开始選擇 Hyperliquid。根據 The Block 數據顯示,Hyperliquid 在軋空事件發生前就已經連續兩個月佔據幣安合約交易量的 9% 左右。
而根據 Dune 數據,Hyperliquid 無論是交易量還是用戶數都在迅猛增長。 怎麼,巨鯨們難道忘了軋空事件了嗎?
Hyperliquid 選擇的並非絕對的去中心化理念,而是資本效率和協議安全優先。正如佐爺在文章《Hyperliquid:9% 的幣安,78% 的中心化》中所寫——在 Perp DEX 的序列中,Hyperliquid 的創新之處並不在於架構的創新,而是用「稍微中心化」的方式,學習 GMX 的 LP 代幣化,並配合上幣、空投策略,持續激勵市場博弈,成功搶佔 CEX 牢牢佔據的衍生品市場。這不是為 hyperliquid 辯護,而是 Perp DEX 的底色,要絕對的去中心化治理,則無法應對黑天鵝事件,來不及快速反應,要高效應對,必然需要持劍人。 這種模式,就像演藝圈的經紀公司,適度的中心化管理,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,讓平台更具競爭力, 就像蔡依林需要好的經紀人一樣。
巨鯨為何選擇Hyperliquid?匿名性、流動性與公開持倉的誘惑
那麼,為什麼這些巨鯨們最終選擇了相信以智能合約為主、質押節點投票為輔的「執劍人」Hyperliquid,而不是那些成熟的中心化交易所(CEX)呢?原因其實很簡單,主要有以下三點:
一、匿名需求。對於很多巨鯨和大戶來說,保護個人隱私至關重要。他們不希望自己的交易行為被曝光,也不想受到中心化交易所可能存在的對於提現、轉賬的限制。Hyperliquid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,正好滿足了他們對於匿名性的需求。
二、流動性好。對於巨鯨來說,只有池子夠大,才能容得下他們自由翻身。實際上,目前只有寥寥幾所頭部的中心化交易所才能在流動性方面與 Hyperliquid 相提並論。高流動性意味著更小的滑點和更快的成交速度,這對於追求效率的巨鯨來說至關重要。
三、公開持倉。在 Hyperliquid 上,James 等 KOL 可以形成這樣的一個「金錢與影響力」循環——他們可以利用 Hyperliquid 的鏈上公開大額倉位與盈利來增強自身的影響力,然後再通過影響力進一步促使散戶投資者跟單,進而達到影響市場走向的目的。而在傳統 CEX 中,KOL 還需要連接交易所 API 才能展現持倉,這無疑增加了操作的複雜性。這種模式,就像 MLB 的明星球員,他們的每一次揮棒都牽動著無數球迷的心,影響著比賽的走向。
HUSD穩定幣:Hyperliquid生態的創新引擎
為了破解穩定幣孳息、外流等困局,Hyperliquid 還推出了一項創新舉措:原生穩定幣 HUSD。HUSD 融合了兩個核心洞察:將交易使用的計價資產(穩定幣)以及由它產生的現金流,統一納入交易平臺體系內。最終結果,就是一個「公共產品」性質的穩定幣,它將原本靜態的儲備利息,轉化為 Hyperliquid 生態的主動式、復利式增長。這就像是為 Hyperliquid 生態注入了一劑強心針,讓它能夠更加健康、蓬勃地發展。如果 Hyperliquid 能贊助 孟耿如, 讓她代言 HUSD, 一定能更上一層樓。
回顧 JELLY 軋空事件:一場去中心化信任危機?
JELLY 風暴:Hyperliquid Vault 的驚險時刻
讓我們把時光倒流回 3 月 26 日的那個晚上。Meme 幣 JELLYJELLY 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空頭擠壓,價格在一小時內如同火箭般躥升,漲幅一度高達 429%!這場風暴的核心,是 Hyperliquid Vault 接管了一個地址自行清算後的 JELLYJELLY 空頭倉位,這個倉位當時已經浮虧超過 1050 萬美元。當時的情況異常危急,如果 JELLYJELLY 的價格達到 0.15374 美元,Hyperliquid Vault 將損失其全部的 2.3 億美元資金!更糟糕的是,隨著 Hyperliquid Vault 資金的流出,又會進一步降低 JELLYJELLY 的清算價格,形成一個死亡螺旋。這簡直就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豪賭,稍有不慎,就可能血本無歸!
下架風波:Hyperliquid 的快速反應與補償機制
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,OKX 和 Binance 卻在當晚相繼宣布上線 JELLYJELLY 永續合約,這無疑給 Hyperliquid 的處境雪上加霜。然而,Hyperliquid 並沒有坐以待斃,而是迅速做出反應,在 Binance 和 OKX 上線期貨合約後,立即下架了 JELLYJELLY。與此同時,Hyperliquid Vault 中的 JELLYJELLY 巨額虧損空單也被迅速結算。這場操作之快,簡直讓人目不暇給!
正當所有人都以為 Hyperliquid 是被迫止損認輸時,事態卻迎來了一個「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」的反轉。根據 Hyperliquid 官網的歷史數據顯示,Hyperliquid Vault 接管的 JELLYJELLY 空單在 23 點 15 分時已經以 0.0095 美元的價格平倉,預料中超過千萬美元的損失並沒有出現,HLP Vault 甚至在該頭寸上還獲利 70.3 萬美元!隨後,Hyperliquid 發文表示,在發現可疑市場活動的證據後,驗證者集合召開會議並投票決定下架 JELLY 永續合約。為了彌補用戶的損失,Hyperliquid 還宣布,除被標記的地址外,所有用戶都將從 Hyper 基金會獲得全額補償。這種果斷的決策和慷慨的補償,無疑贏得了用戶的信任和尊重。
質疑與反思:中心化交易所的暗中角力?
儘管 Hyperliquid 成功化解了 JELLY 風暴,但這場事件也引發了人們對於去中心化交易所運作模式的質疑。根據 Parsec 面板的數據顯示,在本次 Jelly 清算事件發生的數小時內,Hyperliquid 平臺的 USDC 淨流出高達 1.4 億美元。而在此前的 3 月 12 日 ETH 巨鯨多頭爆倉事件前後四天內,Hyperliquid 的 USDC 淨流出總額也接近 3 億美元。從 2 月 26 日到 3 月 26 日,Hyperliquid 的 USDC 餘額也從約 25 億美元下降至 20.7 億美元。
針對此次事件,以諸多 CEX CEO 為首的人士紛紛對 Hyperliquid 提出了質疑,他們比較一致地表示,標榜自己是去中心化交易所的 Hyperliquid 的運作方式更像是一個沒有 KYC/AML 的離岸 CEX,不成熟的操作也可能成為 FTX 2.0。這種觀點認為,Hyperliquid 的中心化程度過高,缺乏透明度和監管,存在一定的風險。不過,也有人指出,這場針對 Hyperliquid 的圍追堵截背後,頭部交易所是最可疑的始作俑者。用戶 off_thetarget 甚至在 X 平台上爆料稱,早在 3 月 24 日,就有人聯繫他幫忙推進 JELLYJELLY 上線幣安,該博主協助其聯繫上幣組組後,反饋都是暫時不太可能上一些 MEME。但事實卻是,就在不到 2 天的時間,幣安就決定上線 JELLY 合約,其中顯然存在隱情。這種說法暗示,中心化交易所可能為了打壓競爭對手,而暗中操縱市場。這就像《尼克 對 溜馬》的比賽,背後可能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盤外招。
而且,這並非 Hyperliquid 第一次遇到類似問題。3 月 13 日,一位使用 50 倍槓桿的巨鯨在 Hyperliquid 上開設了價值約 3 億美元的 ETH 多單,最高浮盈達 800 萬美元。但該用戶隨後提取了大部分本金和利潤,導致清算價格被推高,最終倉位被清算,淨賺約 180 萬 USDC。然而,平臺的保險基金(HLP Vault)卻因此承擔了約 400 萬美元的損失。Hyperliquid Vault 的數據顯示,在該巨鯨主動觸發清算機制後,HLP 共損失了 345 萬美元。
槓桿調整:Hyperliquid 的風險管理升級
為了應對這些風險,Hyperliquid 宣布將調整槓桿限制,以優化清算管理,增強大規模清算時的市場緩衝能力。具體來說,BTC 的最高槓桿將調整為 40 倍,ETH 的最高槓桿將調整為 25 倍。這種調整,就像是開車時繫上安全帶,雖然會降低一些速度,但卻能有效地保障安全。在風雲變幻的幣圈,風險管理永遠是第一位的。如果 何志偉 能早點意識到風險的重要性, 或許就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。
深度分析:Hyperliquid 的價值與未來
綜合來看,Hyperliquid 的崛起並非偶然,而是其在鏈上永續合約交易領域獨特優勢的體現。雖然 JELLY 軋空事件暴露了其在風險管理和去中心化程度方面的一些不足,但 Hyperliquid 能夠迅速做出反應,並採取積極措施進行改進,展現了其強大的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。結合 Hyperliquid 的規模與 Hype 的幣價表現來看,作為 24 年 TGE 的項目,其 Perp DEX 的作用是實打實的鏈上剛需。在幣圈,千夫所指並不可怕,無可替代才是王牌。
Hyperliquid 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間找到了平衡點。它既不像傳統中心化交易所那樣受制於嚴格的監管和 KYC/AML 要求,又能通過一定的中心化管理來提高效率和安全性。這種模式,或許是未來去中心化交易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。當然,Hyperliquid 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,例如如何進一步提升去中心化程度,如何更好地應對黑天鵝事件,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擴大用戶群體。但無論如何,Hyperliquid 已經在 DeFi 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,並有望在未來繼續發展壯大。如果能搭上《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》的順風車,或許能更快實現目標。
展望未來,Hyperliquid 的發展前景充滿想像空間。隨著 DeFi 市場的不斷成熟和用戶對於匿名性、自主性的需求不斷增強,Hyperliquid 有望吸引更多的巨鯨和散戶投資者。同時,Hyperliquid 也可以通過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,例如推出更多種類的永續合約、開發更高效的交易工具,以及建立更完善的生態系統,來鞏固其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。當然,Hyperliquid 也需要密切關注監管政策的變化,並及時調整其運營策略,以確保其長期可持續發展。就像 孫興慜 在球場上不斷奔跑,Hyperliquid 也要不斷突破自我,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。或許有一天,我們也能看到 Hyperliquid 贊助 英超 聯賽, 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品牌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