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交所ESG戰略:服務國家、全球合作、永續經營,麗珠集團經驗分享

深交所全球投資者大會:ESG轉型與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
深交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佈局
今年的深交所全球投資者大會,主題聚焦於「深市可持續披露與上市公司轉型發展」,這不僅僅是一場行業內的交流盛會,更象徵著中國資本市場在擁抱ESG(環境、社會、公司治理)原則上的堅定決心。深交所研究所總監鄭南磊在會上的一席話,清晰地勾勒出深交所的三大戰略考量:服務國家戰略、促進全球合作、以及打造「百年老店」。
首先,服務國家戰略,這意味著深交所將積極響應中國的「雙碳」目標,並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培育。這並非空洞的口號,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。我們可以預見,未來將有更多的新能源、節能環保等企業在深交所上市,獲得資本市場的助力,加速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。同時,深交所也將推動上市公司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質量,引導企業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。
其次,促進全球合作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中國的資本市場需要與國際接軌,才能更好地吸引外資,並參與到全球競爭中。深交所提出「中國實踐+國際表達」,正是希望能夠將中國在ESG方面的經驗和成果,以國際通用的語言和標準呈現出來,與全球投資者進行更有效的溝通。當然,這也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,不斷完善自身的ESG體系。
最後,打造「百年老店」,這體現了深交所的長遠眼光和責任擔當。一個健康、可持續發展的資本市場,不僅要關注短期的經濟效益,更要注重長期的社會價值。深交所希望通過推動ESG發展,引導上市公司將可持續發展融入經營管理,提升國際競爭力,最終實現基業長青。
企業的ESG實踐:麗珠集團的經驗分享
麗珠集團作為國內醫藥製造行業的領頭羊,在ESG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。連續兩年獲得MSCI ESG AAA評級,並入選標普全球《可持續發展年鑑》,這絕非偶然。麗珠集團董事會秘書劉寧在會上分享了他們的經驗,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:將ESG理念融入戰略核心。
麗珠集團的做法並非簡單地設立一個ESG部門,而是將ESG的要求分解到具體的業務場景中,形成一個從企業文化、治理到工作流程的全鏈條管理體系。例如,他們將ESG指標與業務模塊的KPI直接掛鉤,確保每一個員工都參與到ESG的實踐中來。這種做法,避免了ESG成為「花架子」,而是真正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。
外資機構在中國的ESG本土化策略
對於外資機構來說,想要在中國落地ESG理念,本土化學習至關重要。路博邁基金管理(中國)總經理閻小慶在會上強調了這一點。路博邁的做法是,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與ESG研究所,並積極參與國內可持續金融體系建設。例如,他們加入了G20倡議的「一帶一路」綠色投資原則、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(綠金委)項目,以及牽頭制定資管行業助力企業轉型的信息披露框架。
這種本土化策略,不僅有助於外資機構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市場環境和監管政策,也能夠讓他們更好地與中國的企業和投資者進行合作,共同推動ESG在中國的發展。當然,本土化並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,而是需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,進行創新和調整。
安聯基金:國際投資者如何看待中國的ESG進程
安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、總經理沈良在會上分享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ESG進程的看法。他用三個關鍵詞概括了中國ESG體系的發展路徑:標準化、可比性、數據歸集。他強調,當中國醫藥企業與美國同業擁有可比ESG評分體系時,國際資本將更精准評估投資價值。安聯投資已累積對9000個上市公司議案行使投票權,其中亞洲市場佔比達20%,中國市場佔比達半數。這表明,國際投資者正在越來越關注中國企業的ESG表現,並將其納入投資決策的考量。
當然,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,中國的ESG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,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,還存在一定的差距。例如,在ESG數據的質量和可獲得性方面,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此外,中國的ESG評級體系也需要不斷完善,以更好地反映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。
深交所推動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的策略與實踐
從指引到指南:深交所可持續信息披露體系的不斷完善
深交所對於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的重視,體現在其近20年來不斷完善的規則體系上。從2006年率先發布《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》,到2024年4月配合中國證監會發布《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》(試行),再到2025年1月正式出台《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》,深交所逐步建立起一套高標準、規範化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規則體系。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體現了監管層的智慧和耐心。
值得注意的是,深交所的可持續信息披露規則體系,並非閉門造車,而是廣泛借鑒了國際優秀實踐,同時也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國情和企業的實際情況。例如,《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》遵循「分步走」原則,設置了過渡期與緩釋措施,明確了披露框架與核心內容,涵蓋了環境、社會、治理等多個維度。這種做法,既能夠保證信息披露的質量,也能夠避免給企業帶來過重的負擔。
服務國家戰略:雙碳目標與新質生產力的深度融合
深交所推動可持續信息披露,並不僅僅是為了提升企業的透明度,更是為了服務國家戰略。中國提出「雙碳」目標,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,這都需要資本市場的有力支持。深交所通過引導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,鼓勵企業加大在綠色低碳技術方面的投入,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。
截至2025年4月底,深市已聚集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車、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領域上市公司近 400 家,總市值超6萬億元,佔深市上市公司總市值的20%。這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成就,也證明了深交所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。然而,我們也需要看到,這些企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,例如技術瓶頸、市場競爭等。深交所需要繼續加大對這些企業的支持力度,幫助他們克服困難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
深市綠色板塊的崛起與可持續金融產品的創新
除了聚集大量的綠色低碳企業之外,深交所還不斷加大可持續金融產品的供給。截至2025年4月底,累計發行綠色、低碳轉型、鄉村振興固定收益產品2965.9億元,發行可持續發展主題ETF產品216.1億元。這些產品的推出,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參與到可持續發展中的機會,也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渠道。
可以預見的是,未來將有更多的可持續金融產品在深交所上市,涵蓋更多的領域和主題。例如,可以推出與水資源保護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相關的金融產品,以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。同時,也需要加強對可持續金融產品的監管,防止出現「漂綠」等問題,確保投資者的權益得到保護。
ESG浪潮下的機遇與挑戰:來自業界的深度觀察
ESG評級體系的標準化與國際可比性
在ESG投資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,建立一套標準化且具有國際可比性的ESG評級體系至關重要。正如安聯基金的沈良先生所強調的,只有當中國企業與國際同行擁有可比的ESG評分時,國際資本才能更精準地評估其投資價值。然而,目前市面上的ESG評級體系 разнообразия,評估標準和方法各異,這給投資者帶來了困擾。
要實現ESG評級的標準化和國際可比性,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。監管機構應制定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標準,引導企業披露更全面、更可靠的ESG信息。評級機構應不斷完善評估方法,提高評級的客觀性和準確性。投資者應加強對ESG評級的分析和判斷,避免盲目迷信評級結果。當然,標準化並非一蹴可幾,需要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。
路博邁:將ESG融入投資決策的核心
路博邁基金作為一家全球性的資產管理公司,始終將ESG視為投資流程的核心要素。他們認為,企業若缺乏ESG基礎,其未來收入和估值將面臨不確定性。因此,路博邁將ESG因子全面整合至股票、債券、對沖基金等多樣的投資策略中,為投資者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。這種做法,體現了長期投資的理念,也符合當前可持續發展的趨勢。
值得一提的是,路博邁在中國的ESG本土化策略。他們在中國建立了數據中心與ESG研究所,並積極參與國內可持續金融體系建設。這種做法,不僅有助於路博邁更好地了解中國市場,也能夠為中國的ESG發展貢獻力量。然而,ESG投資並非萬能藥,也存在著一些挑戰和風險。例如,ESG數據的質量和可獲得性問題、ESG評級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問題等。投資者需要保持理性的態度,審慎對待ESG投資。
警惕「路怒症」式的ESG投資:避免盲目跟風與漂綠
隨著ESG投資的興起,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現象。有些投資者盲目追逐ESG概念,忽視了企業的實際情況,導致投資決策的失誤。這種「路怒症」式的ESG投資,不僅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,反而可能損害投資者的利益。
此外,有些企業為了迎合投資者的偏好,故意誇大其在ESG方面的表現,進行「漂綠」。這種行為,不僅欺騙了投資者,也損害了ESG投資的聲譽。因此,投資者需要保持警惕,避免盲目跟風,加強對企業ESG表現的盡職調查,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投資的目標。同時,也需要加強對企業「漂綠」行為的監管,維護市場的公平和公正。
台灣資本市場的借鑒:ESG與企業永續經營
從台積電到聯發科:台灣企業在ESG方面的先行探索,蔡力行先生的卓越領導
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,除了技術創新之外,也離不開企業對ESG的重視。台積電(TSMC)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的龍頭,一直將ESG納入其企業戰略的核心。從節能減碳到員工關懷,台積電在各個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。特別是在水資源管理方面,台積電投入了大量的資源,以確保其生產過程的可持續性。聯發科(MediaTek)作為台灣另一家重要的半導體企業,也在ESG方面積極探索。在蔡力行先生的領導下,聯發科不僅關注自身的ESG表現,還積極推動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。
這些台灣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,ESG不僅僅是一種社會責任,更是一種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。通過關注ESG,企業可以更好地管理風險、提升效率、吸引人才,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。當然,台灣企業在ESG方面也面臨著一些挑戰,例如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、如何加強與社區的溝通等。這些挑戰,需要企業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來解決。
借鏡台灣經驗:強化公司治理,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,劉揚偉先生的策略思維
台灣企業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經驗,也值得大陸企業借鑒。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,可以有效地保護股東的權益、提高決策的效率、降低經營的風險。例如,台灣許多上市公司都設立了獨立董事制度,以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。此外,台灣的監管機構也加強了對內線交易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,維護市場的公平和公正。鴻海集團在劉揚偉先生的帶領下,積極強化公司治理,提升企業的透明度和責任感,為其他企業樹立了榜樣。
然而,公司治理並非一勞永逸,需要不斷地完善和創新。例如,如何更好地平衡股東和員工的利益、如何應對家族企業的治理問題等。這些問題,需要企業家們不斷地思考和探索。總之,加強公司治理,是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障,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。
關注台灣社會議題:從居住正義到性別平等,苗博雅與其他意見領袖的倡議
除了企業的ESG實踐之外,台灣社會對ESG的關注也日益增加。從居住正義到性別平等,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都在發生著變化。苗博雅等意見領袖,積極倡議社會公平和正義,推動政府和企業更加重視社會責任。這些努力,不僅有助於改善台灣的社會環境,也有助於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。
當然,台灣社會仍然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,例如貧富差距、勞工權益等。這些挑戰,需要政府、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來克服。只有當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一個人,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。讓我們共同努力,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奮鬥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